背包客旅遊32 led電視@新竹光臨藝術節「科技未來」點亮 百道雷射光束打造綠色光廊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新竹光臨藝術節「科技未來」點亮 百道雷射光束打造綠色光廊

2021新竹光臨藝術節第二彈「科技未來」燈區,即日起至10月16日,每晚18時準時點亮東大陸橋、新竹公園、中央公園及三民公園!本次展出多件為竹市量身打造的大型燈具,如串聯前後站交通要道的東大陸橋,變身作品「螢光呼吸」,串聯新竹公園大門由雷射光束組成的「織築」,讓民眾不僅賞燈,還能走進燈光裡;麗池上的傳統燈藝「竹鵲松風迎春曦」,則利用水面與周遭樹林,打造5分鐘圓形燈光秀,每晚18時準時點亮。


林智堅市長開箱「科技未來」燈區表示,本次燈區多件作品,由國內新世代藝術家打造科技燈具,把作品鑲嵌在城市裡,如新竹公園入口處「織築」,利用百道綠色雷射光束打造綠色光廊;並隨著地勢在大階梯小山上,用煙霧、LED燈條打造山景燈具「朔流賦形」,結合科技程式,控制LED光影流動;孔廟廣場則有1194片三角金屬片打造成的「嘉年華」,結合廣場上既有燈具,透過自然反射光影,打造熱鬧感。


新竹光臨藝術節「科技未來」點亮 百道雷射光束打造綠色光廊


林智堅市長表示,麗池另有傳統燈藝「竹鵲松風迎春曦」,它原為台灣燈會副燈,結合牛年與新竹意象,選用新竹市鳥喜鵲、市樹黑松與東門城,並用鵲橋將整個作品串聯,由知名國內著名燈藝師王耀瑞及張文瑤製作,串聯周邊植栽,搭配量身打造的國樂配樂,打造長達5分鐘燈光秀,每晚18時點亮麗池,平日每30分鐘一場,假日每20分鐘一場,最末場為22時。


燈藝師王耀瑞說,今年「竹鵲松風迎春曦」前期場勘近乎一年,至今展出他仍每天到新竹公園麗池觀賞。與一般作品不同,這次作品放在麗池,變成由上往下的俯視角度,加上水中倒影,因此整個作品以圓形為設計概念打造圓形燈光秀,不管在路旁、九曲橋上還是樹林間,各個角度觀賞都是全新作品。


新竹光臨藝術節「科技未來」點亮 百道雷射光束打造綠色光廊


本次新竹公園燈區的部分,邀請建築師吳承軒跨界策展。他表示,他與藝術家們強調燈具的「空間性」,如新竹公園坐落於東大路與公園交接,是城市裡的交通節點,藝術家莊志維因此在入口處,利用綠色雷射光束網組成的「織築」作品,各光束交織網點出新竹公園交通要道之意。


接著在新竹公園的大階梯則光影、LED打造奇幻山水景「朔流賦形」,藝術家闞凱宇以LED燈條打造多個山形,搭配煙霧,營造群山雲霧圍繞之感,民眾爬樓梯時就像深山之中。孔廟廣場則由藝術家魏子鈞以金屬片打造出三角旗拱廊作品「嘉年華」,盼民眾在廣場思考信仰力量。

«  

  »

#背包客旅遊  #LED LCD看板  #LED 5W價格  #32 LED  #LED 10W  #LED 7W  #10W LED  #42 LED  #50 LED  #5W LED  #37 LED  #LG LED  #10W LED燈  #12w LED  #6W LED  #高雄背包客旅店  #高雄背包客旅館  #32 led電視  #led 10w燈泡  #led 10w 亮度  #led 7w 亮度  #太陽神系10w led燈泡  #10w led 燈泡  #42 led電視  #lg 42 led  #5w led 燈泡  #LG led液晶電視  #LG LED電視  #12w LED燈泡  #6W LED燈泡

相關推薦

記者官小艇、張朝福/嘉義報導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轄區備受期待的螢火蟲季已正式展開,每年在春末夏初有成千上萬隻螢火蟲聚集於此,是觀賞螢火蟲的最佳時機。阿里山管理處處長馬惠達表示:「阿里山轄區內螢火蟲種類多達42種,約占全台的三分之二,從低海拔到中高海拔地區的螢火蟲都可一見,堪稱是觀賞螢火...

全文檢視 →

搭飛機免緊張!解救「飛行恐懼症」的7種方式 珮珮│FunTime 搭飛機帶給人一種嚮往又有點恐懼的心情,當飛機快速飛行時,恐懼感會隨著高度不斷增加,不管是「機艙恐懼」、「高度恐懼」還是「亂流恐懼」都讓人心慌慌,本期小編要告訴大家幾種克服「飛行恐懼症」的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早點開始打包...

全文檢視 →

記者黃駿騏/桃園報導連假最後一天氣溫回暖,農博湧入187,981人次入園參觀,為了打造親子同樂好去處,國內知名兒童劇團「紙風車劇團」此次和至善高中在每週六日進行「鵝媽媽齊步走」踩街遊行,透過放大百倍的大型玩偶、舞蹈表演,增添農博表演創意。 去年桃園農博邀請了六藝劇團和台灣戲曲學院,量身訂做全新大型歌...

全文檢視 →

地方中心/台中報導2018台中東勢螢火蟲季開跑!包括軟埤坑休閒農業區「螢光夜語」、梨之鄉休閒農業區「螢戀梨之鄉」等活動都將熱烈展開。台中市政府農業局邀請全國民眾到東勢賞螢,並體驗農村風情與饗宴,感受山城魅力。 農業局指出,軟埤坑休閒農業區所舉辦的「螢光夜語」活動已屆14年,結合當地客家文化及自然生態...

全文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