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邱翊
大稻埕至今有非常多現代都市生活少見的傳統商店,如中藥、南北貨、青草店、布行等等,其實,除了百年來的產業發展,娛樂場所也記錄下大稻埕輝煌的歷史。日本時代的大稻埕陸續興建多間映畫、劇院,戰後大稻埕因為紡織成衣產業興起,仍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台北的商業中心,也開了幾間更大、更豪華的戲院,共有13間戲院、劇場消失在歷史舞台。
淡水戲館→新舞台(今太原路47~49號)
1909年日本人於大稻埕興建一座劇院「淡水戲館」,外觀正面有著龍形山牆,內縮式地面舞台,可容納900人,1916年辜顯榮買下並改名為「新舞台」,邀請上海京班、福建歌仔戲團至新舞台演出,1945年美軍空襲台灣時建築物被炸毀。1997年辜家在信義區中信金控總部成立「新舞台」,2004年於台泥大樓成立「臺北戲棚」。
來源:台灣大學圖書館
永樂座→永樂戲院(今迪化街一段46巷內)
西元1924年由大稻埕茶商陳天來投資興建,樓高4層,外觀華麗,窗飾為四座藝術女神像的雕塑,內部構造則走日本風,共1,505個座位,票價分作三等,開幕首演特邀來自上海的樂勝京班演出,是當時臺北最先進完善的戲劇表演場地。打破「新舞台(淡水戲館)」獨占大稻埕地區戲劇演出市場的局面,流行一時的福州戲與京戲、方興未艾的歌仔戲,還有萌芽不久的臺灣新劇(文化劇)等,尤其是新劇運動幾次重要的演出都選擇在「永樂座」上演。此外永樂座也是當時領導台灣文化革新、社會改革運動的成立所在,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經常在永樂座聚會、演講。知名的作詞家李臨秋於1924年進入永樂座工作,最後當上永樂座經理,他在此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歌謠,如望春風、四季紅等。劉喜陽等50多位台籍人士組成台灣第一個電影研究會「台灣映畫研究會」,出資並身兼編導演「誰之過」,是台灣人第一部自製電影,1925年9月在永樂座上演。
1931年蔣渭水過世,在永樂座舉行「大眾葬」,當時萬人空巷,為蔣渭水送行。1943年的9月,呂泉生將各地採集回來的民謠編成戲劇的串場音樂,在荒廢已久的大稻埕「永樂座」演出由導演林摶秋創作劇本之一的戲劇「閹雞」,由當時的「厚生演劇研究會」演出。西元1945年「永樂座」更名「永樂舞台」,不久後再改為「永樂戲院」,仍作為專供戲劇上演的場地。特別一提的是西元1948到1953年間,顧正秋的「顧劇團」在「永樂戲院」長期演出京劇,為京劇打出在台灣發展的基礎。1954年起,「永樂戲院」轉為電影放映和舞台演出混合經營,並搭上台語電影風潮,標榜「台語影片大本營」,1960年停業,原址已成巷弄。
來源:蔣渭水大眾葬紀錄片
太平館→新民戲院→文化戲院→國泰戲院(今延平北路二段210巷9弄1號)
1934年成立稱為「太平館」,戰後更名為「新民戲院」,有上海京劇班「海昇京劇團」、「戴綺霞劇團」的演出紀錄,後更名為「文化戲院」,1954年更名為「國泰戲院」,自此沒改過名稱,我小時候最常去的戲院就是國泰戲院,記憶中內部格局很像兩層樓的學校禮堂,二樓座位數比較少,座位數約500個上下,1960-1980年電影風行的時代,國泰戲院是播放洋片的戲院,曾經一度播放台語片,到了1990年代國泰戲院生意已經不如往常,轉型為二輪電影院,生意仍然清淡,因此都不清場、也不限制入場人數,買一張電影票就進去坐一整天、吹冷氣,國泰還會到太平國小門口發送折價券,只要10元、20元就可以看兩部電影,記得某次播放劉德華主演的「摩登如來神掌」,整個國泰戲院爆滿,連走道都坐滿人,2000年左右拆除改建大樓。
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國聲大戲院(今寧夏路11-15號)
西門町電影大王周陳玉樹創立,1966年7月28日開幕由立法院院長黃國書主持典禮,寶島玉女張美瑤蒞臨剪綵,紀錄片中人潮湧進戲院,當年地處熱鬧的建成圓環旁邊,人聲鼎沸,生意興隆。此建築同時經營國聲酒店,邀請藝人、樂團駐唱演出。1990年代之後,隨著圓環的沒落與商圈的東移,國聲大戲院走入歷史,並於1996年改建為大樓。
全家出遊也OK♪嚴選7個2016推薦的聖誕點燈地區《東京篇》~ »
#背包客旅遊 #電影院 戲院 #南北貨 零售 #南北貨 批發及製造 #台中 咖啡廳 安靜 #台中 咖啡廳 讀書 #高雄 咖啡廳 讀書 #台北 咖啡廳 推薦 #台北 咖啡廳 包廂 #台南 咖啡廳 讀書 #東區 咖啡廳 看書 #娛樂場所 英文 #歌仔戲演員 #鋼筋混凝土 #立法院院長 #高雄背包客旅店 #高雄背包客旅館 #日本旅遊背包客 #香港背包客旅館 #台中 背包客旅店 #休閒娛樂 英文 #小琉球南方休閒娛樂 #台北休閒娛樂 #gameboss休閒娛樂平台 #老人休閒娛樂 #休閒娛樂活動 #休閒娛樂論壇 #月牙灣休閒娛樂園區 #義美食品 #桂格食品公司